参观导览:
开放时间:
4月1日至10月31日
9:00-16:30
(16:00停止入馆);
11月1日至3月31日
9:00-16:00
(15:30停止入馆)。
每周一全天闭馆维护。(国家法定节假日另行通知)
详细地址:
大连市旅顺口区列宁街42号
展览主题
生肖纪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记年的一种方法,人们用自然界中的十一种动物与一个民族图腾逐一命名每一年,如此年复一年,十二属相轮回往复。
在十二属相中,马是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在文字出现之前,先民就将其与马匹生活的点滴画在山洞内的石壁上;文字发明之后,人们便将之分散记录在不同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当中,一代代能工巧匠还将马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刻画于各类生活用品或工艺品中。从秦兵马俑、汉代陶马到唐三彩马,再至明清时期画马之风盛行于宫廷花鸟画科,直至现代画家徐悲鸿将画马推向极致,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工艺品栩栩如生,无一不流露出人们对马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与马的密切关系。
旅顺博物馆收藏有一定数量的、与马有关的各类别重要历史文物。在甲午马年到来之际,将这些与马相关的文物重新整合,推出新春贺岁特展,别有新意,定会在节日期间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在中国,从远古岩画、秦代兵马俑、汉代石刻到唐代雕塑和三彩,再至明清、近现代的绘画,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无以伦比的马的形象与艺术珍品。马年辑马趣,在甲午马年到来之际,我们汇集一些与马有关的文物精品,以期通过它们向您展示一部有声有色的马的历史。
第一部分:群马奔腾展雄风——马的造型艺术
马,从远古就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各类生活器皿、货币、陪葬品以及其它工艺品上马的形象甚多。最初,马的造型主要表现为马在农耕、运输中的形象。唐代以前,马的造型主要表现其英姿飒爽及在战斗中威武雄壮的神态。唐以后至宋辽金元,马的造型虽仍有前代遗风,但更多地则是表现马在人们生活中的娱乐性,如马舞、马球等。发展至明清时期,随着吉祥图案的盛行,马的战斗性和娱乐性均被融合于各种变形图案中,使之寓意更加广泛,如加绘蜜蜂、猴于马背之上,寓意马上封(蜂)侯(猴),将戏曲场景绘于器物上的“刀马人”图案等。
画马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也表露出一个时代的美学追求。纵观古今,一幅幅画马作品,可谓异彩纷呈:晋马奔放,唐马肥壮,宋马雅致,元马昂扬。元以后,随着文人士大夫和马的疏离,马在绘画中虽不如先前盛况空前,但依然有着浓厚的时代特点。根据馆藏特色,这里为您展示的是明清时期乃至近现代画家的画马作品,并有几幅邻国日本的马画作品点缀其间。让我们越过时空的阻隔,尽情观赏感受,品味一个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世界吧。
重点文物欣赏
汉灰陶马 旅顺博物馆藏
汉代人视死如生,风行厚葬,在汉代的墓穴当中我们经常能发现陶制或漆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是给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这件汉代灰陶马就是一件汉代的陪葬陶器。
这匹马用灰陶烧制而成,通体素面。躯体、四肢、尾巴是分别烧造并组装而成,连接处还保留了榫子。马头塑造成直立的样子,昂首挺胸,双耳竖立,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向前望着,马的鼻翼大张,口裂较深,仿佛在时刻警惕着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好随时扬开四蹄飞奔而去。再看马的四肢,它前肢柱立,后腿略弯,蹄部较高,身体健硕,造型敦实有力,工匠们通过对马的细微观察,把陶马塑造的栩栩如生,并具有汉像质朴、洗练的风格。
最后,我们再来观察一下马的尾巴,这匹马的尾巴是“束尾”,既马尾巴是打成结的。这种尾巴打结的陶马造型有很多,如秦始皇兵马俑中的陶马造型及后来唐代三彩马造型。为什么要把好端端的马尾绑起来呢?那是因为马的尾巴在跑动的过程中上下颠簸,很容易和马缰绳缠绕在一起打结,这种情况对于在战场上驰骋杀敌的战士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危险,会导致落马和翻车的惨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凡是战马,必须束起马尾,这件汉代灰陶马当然也是汉代战马的典型代表。
唐泥塑彩绘文吏骑马俑 旅顺博物馆藏
高34.2厘米、长37.2厘米,新疆哈拉和卓出土,1929年入藏。文官目视前方,坦然坐于马上,头饰软角幞头,身着酱色袍衫,脚着高筒靴,右手牵缰绳,左手抬于胸前。白色坐骑,身形彪壮,四足柱立,足下有榫头,马尾缠举,鞍鞯障泥,马头胸及臀部的缨络配饰及缰绳都以墨色涂绘。仪仗俑。